日前,韓國教育部宣布,計劃取消高考中的“殺手試題”,即超高難度考題。這讓該國的“教育內卷”尤其是學習負擔問題再次處于聚光燈下。多年來,韓國教育取得顯著成效,有力推動了國家的發展,但仍然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如大學入學競爭激烈、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不匹配、學生幸福感低等。學業負擔過重和過度競爭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自殺事件時有發生。為給民眾盲目追求分數的狂熱“降溫”,扭轉“教育內卷”,韓國政府在基礎教育的創新化、人性化、多元化等方面作出了多種嘗試,目標是使基礎教育課程設置更加開放、靈活、有趣,更加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職業規劃能力的提升,全面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賦予學生追逐夢想和才能的機會,培養更具有人性和道德判斷力的創新人才。
克服應試弊端,推進“創新·人性教育”
韓國社會的學歷主義風氣存在已久,以應試為主的學校教育重視分數和升學結果,強調單純的應試能力,而忽略了學習動機和學習過程,制約了學生創新精神培養。2009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結果顯示,韓國學生的“關懷他人與合作能力”排名倒數第二位,同時,韓國學生的“主觀幸福指數”連續三年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得分最低。較為落后的排名促使韓國開始重視人性教育,將人性教育確立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
關于人性教育的內涵,韓國教育界認為,人性教育強調關系,可從三個維度理解,首先是“我”與“自己”關系的教育,體現于對承諾、誠實等品質的培養;其次是“我”與“他人”關系的教育,體現于對關懷、責任、合作等能力與品質的培養;最后是“我”與“社會”的關系,體現于對民主觀念、共同體的重視。韓國人性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內在“自我”,使學生形成與他人相處的優秀品質與能力,具備作為社會公民的必要資質,以實現人生幸福,為國家發展和人類共同繁榮作出貢獻。
在強調人性教育獨立功能和作用的同時,韓國還強調創新教育?!皠撔隆と诵越逃奔词莿撔陆逃c人性教育的結合,重點是二者的相互融合。韓國期望通過“創新·人性教育”,培養具備人性和道德判斷力的創新型人才,這是一種新的教育戰略。
為此,韓國教育部專門制定了《“創新·人性教育”基本方案》,提出“創新·人性教育”改革措施,確立了適合21世紀的“創新·人性教育”方向,并陸續出臺有關“創新·人性教育”的基本計劃和試行令。
值得一提的是,“創新·人性教育”不是針對英才等特定學生的優先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日常教育,教育內容包括從理解自身到關懷他人、關心環境等,最終指向全球問題的創新性解決。
著眼職業體驗,推行自由學期制
自由學期制能夠讓學生擺脫定期考試負擔,將教學內容轉變為職業生涯體驗、項目式學習、實驗、實習和讀書討論等,賦予學生更多發展機會。
韓國學校的課程基本上都是以授課方式進行的,但學生對很多授課內容并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因為這種授課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自身才能的發揮。而在自由學期,學??梢詫⒄n程進行融合,在理想的狀態下,為學生提供創新與思考職業生涯的機會。
2017年開始,韓國京畿道教育廳以初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試行自由學期制,2018年,韓國面向全體初中一年級學生推行自由學期制。
學??筛鶕陨韺嶋H狀況,從初中一年級的第一學期、第二學期和初中二年級的第一學期中,選定一個學期為“自由學期”,并在該學期內開展有別于普通學期的教育課程、課堂教學模式和評價方法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取消所有書面考試;原有的國語、數學、外語等主干課程改變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聽課的模式,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權;主干課程以外的其他課程由“自由學期活動”取代,包括職業規劃活動、社團活動、藝術體育活動和可選擇的主題活動?!白杂蓪W期活動”使得學校的課程設置更加開放、靈活,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職業規劃和社會發展的聯系,在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職業規劃能力的提升。
在學生評價方面,自由學期也不采用普通學期的書面考試和“等級制”成績評定方法,而是根據學生課堂參與和活動參與的表現,通過述評的方式進行。這也有助于促進學生認識自我、規劃人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學??筛鶕嶋H情況,適當調節基礎課程和“自由學期活動”的時間分配,但“自由學期活動”時間不得少于170課時。韓國教育部為學校提供了4種自由學期制示范運行模式,學??蛇x擇其中之一,也可在這4種示范運行模式的基礎上進行適當修改,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運行模式。
自由學期制在幫助學生探尋潛力和思考未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受到了諸多批評。比如,增加體驗式學習和社團活動等,必然減少各科目授課時間,這反而加劇了課外輔導負擔。
盡管如此,自由學期制仍是一種新模式,可以讓學生擺脫成為“答題機器”的固定發展路徑,有利于學生發現和發揮自身才能,更早融入社會。因此,韓國教育界也在持續總結現行自由學期制的優缺點,不斷完善其內容和形式,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推行高中學分制
韓國高中學分制是學生根據各自的職業規劃自主選修課程并獲得學分,當學分累計達到一定標準時即可畢業的教學管理制度。
韓國高中學分制改革的實質是擴大學生的課程選修權。根據韓國教育部的計劃,高中將根據學生的需求開設多樣化的課程,包括領域選擇型課程和階段選擇型課程。
過去,韓國學校通常依據學生成績高低進行序列化排名,這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韓國高中以應試教育為主,重視分數,教學重點關注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而無法顧及全體學生的成長,這導致個性化和差異化教學較難實現。
而高中學分制旨在打破應試、競爭為主的教育模式,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支持學生為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學分制下擴大的選修課程,也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強化學習的主動性,進而成為自主的學習者。對于那些一所高中很難開設的課程,同一個區域的高中會合作提供聯合課程,以確保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課程選擇。
為實施高中學分制,韓國政府加強了普通高中教學能力建設,推動普通高中課程多樣化發展,尤其加大了對農村、偏遠地區的教育支持力度,提升普通高中整體教育質量。
2020年,韓國在名匠高中一年級首先引入高中學分制,并制定綜合高中學分制推進計劃,提出要修改課程計劃、重組學術體系。2022年,韓國在專業高中引入高中學分制,普通高中部分引入。2025年,韓國將積極推進高中學分制的全面實施,并力促包括辦學空間、師資、課程設置、大學招生制度變革等在內的面向未來的教育體系轉型,全力發展以生為本的教育。
除以上措施外,韓國還以國家職業能力標準(NCS)為基礎,建立起國家資格框架體系(KQF)。國家資格框架體系以知識、技術、自主性和責任為構成要素,按能力程度分成八個等級,形成國家層面認可的個人知識、技術、能力的水平體系,使學歷、資格、實踐經歷和教育培訓修業結果等相互關聯。國家資格框架體系與各級各類職務層次和學歷形成大致對應的關系,有利于溝通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也是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勞動力國際互認和對接、為人才跨國流動創造有利條件、扭轉“教育內卷”的有力措施。(萬作芳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閆林楊單位系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優先關注課題“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策略的國際比較研究”[BEBA18033]成果)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